无标题文档

您现在的位置: 水富县第一中学 >> 学科导航 >>政治 >> 正文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笔记

发布人:李文华点击数:5776更新时间:2019-12-27

 

普通高中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学习笔记

一、课标修订原因

1.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2.面对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面对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面对新时代对提高全体国民素质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新要求,面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的新形势,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验稿还有一些不相适应和亟待改进之处。

二、修订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洚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肓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肓,推进教肓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統性、指导性,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2.坚持反映时代要求。

3.坚持科学论证。

4.坚持继承发展。

三、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3.强化了课程有效实施的制度建设。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2.更新了教学内容。

3.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4.增强了指导性。

 

四、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

(一)课程性质

高中思想政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社会理解和参与能力的综合性、活动型学科课程。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引导学生经历自主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进程,培育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等核心素养,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基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具有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学校德育工作的引领性和课程实施的实践性等特征,它与初中道德与法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等课程相互衔接,与时事政治教育相互补充,与高中其他学科教学和相关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承担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任务。

(二)基本理念

1.坚持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本课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使他们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面对当前社会变革和实践创新中的新挑战、新问题,要用历史的眼光、国情的眼光、辩证的眼光、文化的眼光和国际的眼光,引领学生通过观察、辨析、反思和实践,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把握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

2.构建以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活动型学科课程

本课程力求构建学科逻辑与实践逻辑、理论知识与生活关切相结合的活动型学科课程。学科内容采取思维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呈现,即通过一系列活动及其结构化设计,实现“课程内容活动化”“活动内容课程化”。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改进教学方式

本课程针对高中学生思想活动和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可塑性,着力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课程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教育资源和教育空间;要通过议题的引入、引导和讨论,推动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使教学在师生互动、开放民主的氛围中进行;

要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促进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

4.建立促进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评价机制

本课程紧紧围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建立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发展性评价机制。要注重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行为表现,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价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政治认同 、价值判断力、法治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等,全面反映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状况。

 

五、学科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

(一)学科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

1.政治认同

我国公民的政治认同,就是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科学精神

我国公民的科学精神,就是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取向,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

3.法治意识

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就是尊法学法守法用法,自觉参加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4.公共参与

我国公民的公共参与,就是有序参与公共事务、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权利。

(二)课程目标

通过思想政治课程学习,学生能够具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具有政治认同素养的学生,应能够:认同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根本保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拥护党的领导,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公民最基本的价值标准,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具有科学精神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事物、分析问题、 解决矛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作出科学的解释、正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选择;感悟人生智慧,过有意义的生活;以锐意进取的态度和负责任的行动促进社会

◆具有法治意识素养的学生,应能够:理解法治是人类文明演进中逐步形成的先进的国家治理方式,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明确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懂得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养成依法办事、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的习惯;拥有法治使人共享尊严,让社会更和谐、生活更美好的认知和情感。

◆具有公共参与素养的学生,应能够: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遵循规则,有序参与公共事务;热心公益事业,践行公共道德,乐于为人民服务;积及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实践,体验人民当家作主的幸福感;具备善于对话协商、沟通合作、表达诉求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六、课程结构

(一)设计依据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的设计,主要依据下述要求。

◆聚焦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讲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跟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进程,阐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爱国主义、集休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体现思想政治课程的性质与理念。

◆坚持改革方向、问题导向,立足当下、不忘本来、面向未来,彰显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改革信念。

◆根据博采众长、为我所用的原则,在坚守本色、保持特色的同时吸收、借鉴国际教育发展的经验。

◆促进知行合一,凸显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和参与性。

◆贯彻整体构建、有序衔接、依次递进的思路,在统筹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的框架中,定位高中阶段的内容目标。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课程设计兼顾基础性与选择性、提高学习效率与减轻学业负担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二)结构

必修课程是培育全体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载体。选择性必修课程是对必修课程的延展,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兴趣和升学需要。选修课程更关注学生专业素养发展、高校自主招生及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基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主线,设计必修课程的整体框架,包括四个模块。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循历史进程,讲述为何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块2“经济与社会”、模块3“政治与法治”、模块4“哲学与文化”,依托模块1的基本原理,讲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基于必修课程强调实践体验的要求,采取内容与活动相互嵌入的组合方式。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减少学科内容的学习时间,而是要求采取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学习学科内容。为此,在对接内容要求的教学提示中,以议题的方式提示课程内容,并提出多种活动建议,供课程实施时选择。

基于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是必修课程延展的需要,确定选择性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与必修模块的关系。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法律与生活”“逻辑与思维”三个模块,与必修课程的实施相互配合、相互补充。选修课程设置“财经与生活”“法官与律师”“历史上的哲学家”三个模块,是对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相关课程的进一步拓展。

(三)学分与选课

必修课程设置四个模块,共6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设置三个模块,共6学分。必修课程与选择性必修课程作为国家课程总计12学分。必修课程是全体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选择性必修课程是选择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必须完成的学业,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也可供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选修,计入毕业学分。选修课程是学生自主选择修习的课程,包括国家设置的拓展、提高性课程和校本课程,涉及个人生活、职业体验、大学先修等方面的内容,可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和当地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特点开设。如何选课取决于学生的志趣。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结构表

必修

选择性必修

选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学分)

当代国际政治与经济(2学分)

法律与生活(2学分)

逻辑与思维(2学分)

财经与生活

法官与律师

历史上的哲学家

经济与社会(1学分)

政治与法治(2学分)

哲学与文化(2学分)

必修课程各模块应按顺序依次开设,其中模块1和模块2为一学期,模块3和模块4各为一学期;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可灵活安排。

确定本课程作为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的学生,应学习选择性必修课程模块,其考试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教师应与家长一起,综合考虑学生的个人需求和升学考试要求,指导学生选课。

 

七、学业质量内涵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本学科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为主要维度(见附录1),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表现的总体刻画。依据不同水平学业成就表现的关键特征,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思想政治学科学业质量是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命题的重要依据。

八、教学与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实施,以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发展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力求将学业质量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要求,体现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

本课程的教学要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强调学生的活动体验是其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的成要途径;评价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着重评估学生解决情境化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反映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具体教学目标的制订与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聚焦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整合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需要从总体上把握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各自的独特价值。

把握每个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要素的独特价值,可依次归结为有信仰、有思想、有尊严、有担当。所谓有信仰,是科学理论支撑的信仰,即基于政治认同的理想信念;所谓有思想,是源于科学理论的思想,即科学精神的集中表现;所谓有尊严,是凝结自由、平等、公正价值取向的尊严,唯有法治意识才能使人切实感受到这样的尊严;所谓有担当,实质上是行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义务,唯有公共参与才能真正体现这种责任担当。

本课程教学与评价的具体建议包括: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辨析式学习过程的价值引领,综合性教学形式的有效倡导,系列化社会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

1.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

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要使活动设计成为教学设计和承载学科内容的重要形式。一方面,要对应结构化的学科内容,力求提供序列化的活动设计,并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另一方面,要针对相关活动,设计可操作的测评。

2.强化辨析,选择积极价值引领的学习路径

本课程的教学与评价,必须凸显价值引领的意义,需要用支撑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观点统整、统筹学科知识。有些学科概念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无需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掌握其内涵。应通过范例分析展示观点,在价值冲突中深化理解,在比较、鉴别中提高认识,在探究活动中拓展视野,引领学生认同、坚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优化案例,采用情境创设的综合性教学形式

本课程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等学科,具有综合性。教学与评价既要体现内容的广泛性,又要关注问题的复杂性;既要多维度观察对象,又要多途径进行探究。应力求凭借相关情境的创设,提供综合的视点,提升综合能力。

4.走出教室,迈入社会实践活动的大课堂

学科内容的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是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显著特点。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志愿服务、社会调查、专题访谈、参观访问,以及各种职业体验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为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是实施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从学生的成长需要出发,注重通过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社会的认识与理解。

九、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建议

1.把握学业水平考试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完成任务的表现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

注重情境对展示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价值。

注重学科内容的整合性对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

2.制定学科任务导向型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征架

思想政治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框架,以学科任务导向为标志,由关键行为表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和学科内容等四个基本维度构成,目的在于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真实发展水平。

构建评价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关键行为表现指标体系。

◆界定学科任务的类别及影响任务难度的因素。

确定复杂程度不同的典型情境。

明确要考查的学科内容及其结构。

总之,能够有效测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试题,必定是指向核心素养及其关键行为表现,实现学科任务、评价情境、学科内容三者有机融合的试题。

3.测试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的命题要求

恰当选择学科任务,任务指向要明确。

创设评价情境,情境设置要结构化。

确保试题的科学性、公平性和难度适宜。

4.制定基于学科任务完成质量的试题评分标准

根据题型的不同,学业水平考试既要有答案唯一的试题,又要有答案开放的试题;既要有只需呈现最终答案的试题,又要有需要解释答案理由与展现解题过程的试题。

十、教材编写建议

1.突出立德树人要求,着力培育思想政治学科心素养

2.依据课程标准,体现课程理念

3.利用多种课程资源,拓展学生视野

4.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实施的新要求

5.坚持政治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组织编写队伍

十一、对地方和学校实施本课程的建议

1.全面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加大课程实施的培训指导

2.根据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

3.结合实际,确保社会实线活动的有效开展

4.采取多种方式,加强课程资源建设